图书介绍

“三个代表”思想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三个代表”思想研究
  • 王伟光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三个代表”研究课题组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3789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95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三个代表”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

一、“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2

(一)世纪之交的国际情势2

(二)世纪之初的中国国情10

(三)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现状17

二、“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26

(一)从高州讲话到“五三一”讲话26

(二)“三个代表”思想的完善与深化38

三、“三个代表”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地位47

(一)“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48

(二)“三个代表”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54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65

一、“三个代表”思想植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理论体系65

(一)利用政权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和66

(二)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物质与文化两个方面的发展72

(三)共产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78

二、“三个代表”思想借鉴了列宁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83

(一)巩固政权与发展生产力是二位一体的双重任务84

(二)无产阶级文化是人类全部知识发展的必然结果90

(三)工人阶级政党代表全体人民的需要和利益96

三、“三个代表”思想汲取了毛泽东思想的丰富素养101

(一)生产力标准是评价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的根本标准102

(二)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08

(三)共产党人一切言行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118

四、“三个代表”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123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25

(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32

(三)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36

第三章 “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与内在联系143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44

(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44

(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149

(三)先进生产力的承担者154

(四)当代中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158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60

(一)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160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165

(三)努力繁荣先进文化169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72

(一)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173

(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175

(三)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179

(四)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184

四、“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187

(一)“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的一致性188

(二)“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联系190

(三)“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193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20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20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05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生产力和文化的先进性要求229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扬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23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235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23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238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241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256

(一)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257

(二)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260

(三)把增进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61

(四)把谋求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267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26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新概括27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目标作出了新构想271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作出了新阐述273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出了新论断276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新要求279

第五章 “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284

一、坚持“三个代表”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285

(一)深刻认识党情的变化285

(二)迎接新挑战,经受新考验289

(三)坚持“三个代表”是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根本体现292

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298

(一)世界政党组织形式变化的趋势和共产党人的探索299

(二)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和社会阶层的新变化303

(三)中国共产党应当成为“两个先锋队”311

三、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16

(一)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317

(二)决不允许党成为既得利益集团320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323

(四)发展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325

四、从严治党,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328

(一)腐败现象滋生的根源和条件329

(二)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333

(三)进行反腐败的体制创新336

(四)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教育338

五、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341

(一)新的复杂的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使党面临着新的考验342

(二)重新学习,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347

(三)与时俱进,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351

(四)造就高素质的党的领导人才队伍353

第六章 “三个代表”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57

一、坚持“三个代表”与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358

(一)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358

(二)“三个代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作的一系列新思考361

(三)“三个代表”是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363

(四)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366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67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368

(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378

(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380

(四)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382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物质文明建设386

(一)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386

(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391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95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精神文明建设397

(一)做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398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和管理400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403

(四)实施以德治国方略405

(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407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制度文明、政治文明建设409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10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414

(三)完善文化政策和制度417

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418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419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421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423

第七章 “三个代表”思想与人类社会发展425

一、坚持“三个代表”思想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426

(一)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426

(二)“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的深化和发展428

(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和深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431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434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的基本内容434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在当代面临的挑战441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448

三、时代主题的转换与社会发展的机遇449

(一)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450

(二)资本主义的调整与发展452

(三)社会主义的改革与振兴455

四、社会的信息化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461

(一)新世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461

(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464

(三)以学习革命配合信息革命465

五、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468

(一)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68

(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和意义473

(三)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477

六、文化问题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模式480

(一)日益增强的作用与影响480

(二)日益加深的认识481

(三)长期存在的难题484

(四)走出困境的创新487

第八章 “三个创新”与“三个代表”492

一、“三个创新”理论的由来与发展492

(一)马克思的创新思想与20世纪的创新理论493

(二)从邓小平到江泽民496

(三)从“三个创新”到“三个代表”502

(一)坚持科技创新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根本措施506

二、“三个创新”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506

(二)坚持制度创新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保障512

(三)坚持理论创新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强大思想动力520

三、“三个创新”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525

(一)坚持科技创新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前提526

(二)坚持理论创新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集中体现532

(三)坚持制度创新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制度保证538

四、“三个创新”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42

(一)坚持科技创新才能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可靠而先进的手段542

(二)坚持理论创新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现548

(三)坚持制度创新才能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供制度条件558

结束语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我党的伟大历史使命565

一、把握根本要求,增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566

(一)坚持与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所在566

(二)保持党的先进性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核心所在571

(三)坚持执政为民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本质所在573

二、坚持根本要求,增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科学性和坚定性577

(一)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577

(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584

(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588

(四)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591

后记5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