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6 秦汉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大通史 6 秦汉 下
  • 岳庆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3141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1005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51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大通史 6 秦汉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国家控制编508

第一章 政权统治508

一、君权与决策系统508

(一)皇帝制度的产生508

(二)皇权至高无上509

(三)皇位继承制度511

(四)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512

二、中央行政管理514

(一)三公与丞相制度514

(二)诸卿制度515

(三)中朝的形成与发展516

(四)中央行政管理的特点518

三、地方行政管理519

(一)郡县制519

(二)郡国并行制520

(三)乡里制522

(四)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523

第二章 军队525

一、军事机构525

(一)中央军事领导机构525

(二)地方军事领导机构526

(三)边防军事领导机构527

(四)作战指挥机构527

二、兵员的征集529

(一)征兵制529

(二)募兵制530

(三)其他集兵方式531

三、军队的构成533

(一)中央军533

(二)地方军536

(三)边防军537

四、兵种与编制539

(一)步兵540

(二)骑兵540

(三)车兵541

(四)水军541

(五)军队的编制542

第三章 监察544

一、中央监察体系544

二、刺史监察郡国551

三、郡对县的监察553

四、监察制度的特点555

第四章 法律制度557

一、苛酷的《秦律》557

二、《汉律》九章561

三、中央司法行政563

四、地方司法行政566

五、刑法的主要精神与特点570

(一)确认专制皇帝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维护专制制度570

(二)保护经济基础,发展经济571

(三)维护地主阶级等级特权的“重罪轻罚”原则572

(四)以“轻罪重罚”的原则对付人民的反抗572

第五章 教育574

一、秦代的学校教育574

(一)“焚书”以前的学校教育574

(二)“焚书”以后的学校教育575

二、汉代的最高学府——太学576

三、宫邸学与鸿都门学580

(一)宫邸学580

(二)鸿都门学581

四、郡国学校582

五、各种类型的私学583

(一)“精舍”、“精庐”583

(二)小学586

(三)家学587

六、官本位的教育目的588

七、以经学为主的教育内容590

八、汉代教育的历史作用及局限591

第六章 文官选任594

一、选官制度594

(一)察举594

(二)征辟597

(三)考试598

(四)任子600

(五)纳赀、卖官及其他601

(六)选举法规与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602

二、任用制度606

(一)任用方式607

(二)任用法规609

(三)任用期限611

三、考课与迁降赏罚制度613

(一)考课制度613

(二)迁降与赏罚制度615

四、秩俸与朝位制度617

(一)官吏的秩俸617

(二)朝位的班序620

五、休假与致仕等制度622

(一)休沐622

(二)告宁623

(三)致仕624

(四)优恤624

第七章 文化政策与思想控制626

一、秦始皇统一文字626

二、秦朝的文化专制627

(一)过分强调法律的社会效能,无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628

(二)由专任刑罚到严刑酷法628

(三)以个人意志代替法治629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631

四、汉朝的以经治国634

(一)政治方面634

(二)经济方面637

(三)思想文化方面638

第八章 礼乐教化640

一、叔孙通制定朝仪640

二、帝王郊祀典礼640

三、帝王封禅活动642

四、以孝治天下643

(一)提倡孝道644

(二)设立三老、孝悌、力田等乡官644

(三)设孝廉科,选举孝子顺孙入朝为官645

(四)赐孝悌、力田,抚恤老人645

五、西汉后期的恢复“古礼”647

六、汉儒整理和诠解“三礼”652

精神文化编657

第一章 学术思想与流派657

一、哲学657

(一)今文经与古文经657

(二)黄老学说658

(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660

(四)刘安著《淮南子》661

(五)谶纬之学663

(六)班固著《白虎通》664

(七)王充著《论衡》665

(八)王符著《潜夫论》667

二、史学669

(一)司马迁著《史记》669

(二)班固著《汉书》671

(三)荀悦著《汉纪》672

(四)官修史书——《东观汉记》672

三、经济学673

(一)贾谊的经济思想673

(二)晁错的经济思想674

(三)司马迁的经济思想675

(四)桑弘羊的经济思想675

(五)王符的经济思想677

四、军事学678

(一)晁错的军事思想678

(二)《黄石公三略》的军事思想679

(三)《淮南子》中的军事思想680

(四)《盐铁论》中的军事思想681

(五)《潜夫论》中的军事思想682

五、教育学683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683

(二)扬雄的教育思想683

(三)王充的教育思想684

(四)郑玄的教育思想684

(五)《史记》中的教育思想685

(六)《白虎通》中的教育思想685

(七)《潜夫论》中的教育思想686

(八)《太平经》中的教育思想686

六、宗教687

(一)佛教的流传及作用687

(二)道教的产生与流传688

第二章 自然科学理论与思想689

一、医药学689

(一)马王堆出土的医学帛书690

(二)《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691

(三)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693

(四)华佗的医学成就695

二、《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696

(一)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696

(二)《九章算术》中的数学理论和思想698

三、天文学与历法705

(一)刘安的天文学思想705

(二)司马迁的天文学思想707

(三)天体结构理论与张衡的天文学思想709

(四)历法的不断改进711

(五)秦汉出土简牍中的天文著述715

四、物理与化学717

(一)古代物理学的奇迹——西汉透光镜717

(二)古代化学实验的摇篮——汉代炼丹术718

第三章 文学艺术722

一、汉赋722

(一)汉赋的兴起722

(二)汉赋的创作724

(三)汉赋的价值和影响726

二、诗歌729

(一)秦代的诗歌729

(二)汉代的乐府诗歌730

(三)汉代的文人诗歌731

三、散文732

(一)李斯的散文732

(二)汉代散文733

(三)贾谊等的政论散文735

(四)司马迁等的历史散文736

四、音乐738

(一)雅乐与俗乐739

(二)汉代“相和歌”740

(三)汉代“鼓吹乐”741

五、舞蹈742

(一)自娱性舞蹈743

(二)雅乐舞蹈744

(三)杂舞744

(四)“女乐”俳优歌舞745

六、绘画748

(一)宫殿壁画749

(二)墓室壁画750

(三)汉代的帛画751

(四)木板画与木简画751

(五)工艺装饰画752

(六)画像石与画像砖754

七、雕塑757

(一)陶俑758

(二)木雕759

(三)青铜铸像760

(四)石雕石刻761

八、书法763

(一)秦代书法764

(二)西汉书法765

(三)东汉书法767

(四)书法理论著作768

九、篆刻769

(一)秦代篆刻769

(二)汉代篆刻769

十、建筑艺术771

(一)秦代建筑艺术772

(二)汉代建筑艺术772

十一、工艺美术774

(一)秦代工艺美术775

(二)汉代铜器工艺776

(三)汉代金银工艺779

(四)汉代漆器工艺779

(五)汉代陶瓷工艺780

(六)汉代玉雕工艺782

(七)汉代织染刺绣工艺782

(八)边疆各族铜器工艺784

第四章 语言文字786

一、篆书与隶书的产生786

二、中国第一部字典——《尔雅》789

三、许慎著《说文解字》792

四、扬雄著《方言》797

第五章 民间文化802

一、秦代民间的鬼神观802

二、汉代的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806

三、民间歌谣与谚语812

四、民间故事与传说818

第六章 社会思潮823

一、秦朝的思想潮流823

二、从黄老之道到儒学盛行829

(一)黄老之道流行830

(二)儒道互绌833

(三)所谓“独尊儒术”835

三、从阴阳五行之术到谶纬流行838

四、反传统的“异端”思想843

第七章 文化传播与碰撞交融848

一、汉文化对秦文化的继承与改造848

二、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双向影响852

三、民族文化的冲突与交融857

四、区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861

社会生活编871

第一章 衣食住行871

一、衣着与准装饰871

(一)常服——长袍和短衣871

(二)冠服制度874

(三)特种服制877

(四)杂服饰879

(五)妇女梳妆881

二、饮食883

(一)主食883

(二)副食886

(三)饮料889

(四)炊具与食器890

(五)饮食习俗891

三、起居与行止893

(一)宫廷建筑893

(二)贵族、地主的住宅896

(三)平民住宅897

(四)少数民族居住状况898

(五)家具与室内装饰898

(六)陆路交通工具900

(七)水路交通工具901

(八)关禁制度902

(九)邮传制度904

第二章 生老病死906

一、生育礼俗907

二、成年礼仪910

三、汉代的敬老养老912

四、社会救济措施915

(一)由政府导向或组织的移民就食915

(二)允许民众卖爵、卖子以自救916

(三)政府通过卖爵筹措资金916

(四)减赋税,省开支,弛禁令,借贷于民917

(五)开放官府粮仓,赈贷灾民917

(六)动员官员、吏民出钱出谷,协助救灾917

(七)改良政治,以感上天917

五、丧葬制度918

(一)丧葬观念918

(二)丧仪921

(三)葬制922

(四)葬具924

第三章 婚姻与性928

一、婚姻礼仪928

(一)排除婚姻禁忌因素928

(二)媒人的联系过程929

(三)占卜(第一度)929

(四)男方家庭正式向女方家庭送聘金929

(五)占卜(第二度)929

(六)男方家庭迎亲和女方家庭送亲930

(七)成婚庆贺930

(八)庙见之礼930

二、婚姻问题931

三、婚姻解体933

(一)出妻933

(二)去夫936

四、宦官娶妻937

五、贞操观938

六、性禁忌观939

第四章 岁时娱乐940

一、时令年节940

(一)元日940

(二)元宵节943

(三)立春944

(四)社日944

(五)上巳节946

(六)寒食节946

(七)端午节947

(八)伏日949

(九)?刘秋节950

(十)七夕节950

(十一)重阳节952

(十二)十月旦952

(十三)冬至节953

(十四)腊节954

(十五)秦汉节日习俗的特色957

二、文体娱乐958

(一)杂技960

(二)幻术966

(三)斗兽与驯兽967

(四)象人戏969

(五)俳优戏970

(六)蹴鞠970

第五章 社会风尚972

一、血族复仇972

(一)两汉复仇的范围972

(二)汉代复仇者的地域分布973

(三)汉代复仇的特点974

(四)汉代复仇的社会影响977

二、士林风尚979

三、奢侈之风982

四、厚葬习俗985

附录991

附录一 主要参考史料991

附录二 秦汉历史纪元表1002

热门推荐